欢迎来到知识性团队网站! English  |  中文版        

【学习小组】十八大前后,习近平思想上发生哪些变化
  文章来源:知识性团队   点击率:2728 发布日期:02-09
【 文字大小:    】   【视力保护:        】

【学习小组按】

习近平不是一天练成的,思想也是慢慢成熟的。十八大前后,他的讲话和思想有哪些变化?此前和现在的有何区别与联系?

去年5月,《人民日报海外版》一篇短文中开篇即言,“理解习近平治理思想的“一以贯之”和“与时俱进”,是在研读他的《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之江新语》和《摆脱贫困》等著作之后。”无独有偶,9个月后,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何毅亭作出类似判断,“习总书记十八大以来系列重要讲话中的绝大多数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在他这些(十八大以前的)讲话和著述中都能找到原点”。

何的研究范围,远超《干》《之》《摆》三书,而是“对习近平总书记担任县、市、省主要领导和中央政治局常委期间发表的讲话和著述进行了集中学习研究”,自然更有说服力。

今天学习小组(微信号:xuexixiaozu)推荐何毅亭日前刊登在《学习时报》上的研究文章《追本溯源融会贯通》,略有删节。读完此文,便能大致理解习近平十八大前后思想的联系与变化。

既要学新,也要温故,呼应对照,领会和认知才更深刻。

——————————

题:追本溯源融会贯通

作者:何毅亭

中央党校校委在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过程中,组织力量对习近平总书记担任县、市、省主要领导和中央政治局常委期间发表的讲话和著述进行了集中学习研究。我们深深感到,习近平总书记十八大之前的讲话和著述,记录了他在不同阶段、不同层面、不同领域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实践探索,展现了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的深邃思考,体现了他作为马克思主义者的坚定政治立场、价值追求和思想风范,给人以莫大教益。

一是习总书记十八大以来系列重要讲话中的绝大多数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在他这些讲话和著述中都能找到原点。

比如关于改革。30多年前,时任河北省正定县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就专门讲到综合改革问题。他指出,我们的改革存在不系统、不配套的问题,突出表现是“中间梗阻”,“大婆婆”开明了,“二婆婆”又管紧了。他由此强调要解放思想,大胆创新,敢于撞击那些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在宁德工作时他提出,总体改革的设计必须是目标方案、过渡性方案和分步实施方案相互衔接配套,不求一步到位;在浙江担任省委书记时,他多次提出要善做善成,不断积小胜为大胜,强调改革要在“大胆设想”的同时,还要“小心求证”。

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多次论及全面深化改革,其中不少内容就是对他之前认识的发展和深化。又比如对市场经济的认识,从他在正定提出“商品经济是一种开放性的经济”,到在宁德工作期间鲜明提出“我们很有必要树立‘市场为主导’的战略思想”,到他在浙江多次强调市场经济必然是法治经济、信用经济,必须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再到十八大以来强调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些循序递进的认识反映了习近平同志对市场经济规律不断探索、不断深化的过程。

再比如在作风建设方面,习近平同志在正定就曾制定“六项规定”,在宁德制定“十二项规定”,十八大以后中央政治局以作风建设开局起步,制定的“八项规定”中就贯穿和体现着习近平同志对以往做法的总结和提炼。

此外,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曾大力推动“法治浙江”建设、“美丽乡村”建设,这些成功实践可以说是当前法治中国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的先声。

二是习总书记十八大之前的讲话和著述内容丰富,有不少专题逐渐为人所知,有必要进一步挖掘和研究。

比如,习近平同志曾对“贫困”有精彩论述。在宁德工作期间,提出我们不担心说错什么,只是担心“意识贫困”,没有更加大胆的改革开放的新意;也不担心做错什么,只是担心“思路贫困”,没有更有力度的改革开放举措。“摆脱贫困”,其意义首先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只有首先“摆脱”了我们头脑中的“贫困”,才能使我们所主管的区域“摆脱贫困”,才能使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摆脱贫困”,走上繁荣富裕之路。他把脱贫工作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紧密联系在一起,深刻指出,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在有些方面落伍了。落伍原因历史学家们可以慢慢探究;但对于更多的人来说,励精图治,发奋图强,以中国的繁荣昌盛为己任,尽短时间使整个国家“脱贫”,尽短时间使中国立于发达国家之林,才是更为紧迫、更为切实的思想和行动。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唯有全民把经济建设当作最大的政治!

他在宁德大力提倡“滴水穿石”精神,给人启迪。他提出,滴水穿石的自然景观“喻之于人,是一种前仆后继,勇于牺牲的人格的完美体现。在整个历史发展进程,在一个经济落后地区谋发展,都应该不追慕自身的显赫,应寻求一点一滴的进取,甘于成为总体成功的铺垫”。他动情地说:“我推崇滴水穿石的景观,实在是推崇一种前仆后继,甘于为总体成功牺牲的完美人格;推崇一种胸有宏图,扎扎实实,持之以恒,至死不渝的精神。”

在浙江,习近平同志对“困难”的诠释也极富新意。他指出,时代进步总是在解决时代难题的基础上实现的。困难之“困”,围住的是失去生命的“木”而不是充满活力的“树”;困难之“难”,动动“点”子、用用脑子就可能迎来“又”一“佳”境。

三是习总书记十八大前后的讲话和著述有不少一以贯之的思想观点。

比如学习,就是习近平同志长期以来一贯重视和倡导的问题。他在正定工作时就强调:我国正处在一个历史性的转变过程中,全党上下都面临一个重新学习的任务。

在宁德,他提倡虚心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要有一种雷锋的“钉子”精神,挤时间学习,争分夺秒地学习。

在浙江,他呼吁要强化活到老、学到老的思想,主动来一场“学习的革命”,切实把外在的要求转化为内在的自觉,成为自己的一种兴趣、一种习惯、一种精神需要、一种生活方式。

到中央工作以后,习近平同志又在中央党校先后发表《关于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领导干部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领导干部要重视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领导干部要读点历史》、《谈谈党校学员的学习》等重要讲话,在广大党员和干部中产生了广泛长远的影响。

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多次强调学习问题,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上对全党的学习作了专门论述,强调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我们的干部要上进,我们的党要上进,我们的国家要上进,我们的民族要上进,就必须大兴学习之风,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坚持实践、实践、再实践。

又比如人才,是习近平同志从政以来始终高度重视、长期思考的重要问题。在正定,习近平同志曾主持搞过三次人才大普查,建立“人才”账,大讲“知、举、用、待、育”的人才经。正定县委1983年3月29日在《河北日报》头版头条位置刊发广纳贤士的“九条规定”,引起强烈震撼。

此后到厦门、宁德、浙江直至在中央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就人才问题发表了不少精彩论述。十八大以后他多次强调,在新的历史时期必须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

再比如“功成不必在我”的政绩观,也是习近平同志一贯大力弘扬、身体力行的思想和做法。他在正定就开始讲“功成不必在我”。

在宁德强调各级领导干部应时刻牢记“欲速则不达”“过犹不及”的道理,克服经济建设中急躁情绪和短期行为,做长期艰苦的努力。

在浙江时他多次指出,领导干部要以正确的政绩观为指导,“功成不必在我”,要甘于做铺垫性的工作,甘于抓未成之事。他深入阐述“潜绩”和“显绩”的关系,大力提倡“接力赛”的意识,指出成功之道在于锲而不舍,要像接力赛跑那样一棒一棒地接下去,在前任的基础上添砖加瓦。他强调这样的政绩观是一种政治品格,领导干部应当牢固树立并持久践行。

四是习总书记十八大前后的讲话和著述,体现了志存高远、勇于担当、内敛厚重的政治品格和精神世界。

在十八大之前的讲话和著述中,有不少文字真实反映习近平同志的家国情怀和政治品格,给人留下深刻印象。革命传统和革命理想始终是习近平同志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对人民,他始终保持敬仰热爱之心。上山下乡的经历,更使他形成了一种深厚的黄土地情结、为民情结。他曾充满深情地说,回想起陕北7年的劳动锻炼,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中,在一度被剥夺一切权利的情况下,我还能为人民群众做事,现在情况好了,为什么不能更好地为人民群众多做实事呢?

如何认识自己,如何看待成绩,习近平同志始终保持虚怀若谷、谦虚谨慎的态度。在正定,他曾多次拒绝采访宣传。他清醒地指出,对领导干部不是不可以宣传,但不能多,并要把握好宣传分寸。世界上没有至善至美的东西,你把一个人说得完美了,人们就不相信了。

后来在浙江他也说,天下无尽善尽美之事,世上无十全十美之人。问题在于往往自病不知,识己更难。因此他提醒领导干部用“欣赏”的眼光看别人,用“挑剔”的心理看自己。在工作中,他特别注意维护团结、与人为善,提出要正确对待自己和别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与人为善,常怀善念。当然,工作和生活中也难免产生一些意见、隔阂、矛盾,对原则问题要理直气壮地坚持正确立场,但在具体生活中许多矛盾都不是因原则问题而引发的,对此则应讲风格,讲胸怀,不去斤斤计较,多想着人家的好处。

五是习总书记十八大前后的讲话和著述具有共同的文风特色。

习近平同志特别重视改进文风。在浙江他曾尖锐指出,现在存在一种很不好的文风,喜欢写长文章,讲长话,但是思想内涵却匮乏得很,把那些又长又臭的裹脚扔到垃圾桶里去,其实诀窍很简单,可用郑板桥的对联概括为“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在兼任中央党校校长期间,他针对新的情况专门论述文风问题,强调要努力克服长、空、假的不良文风,积极倡导短、实、新的优良文风。

习总书记本人的讲话具有独特的语言风格魅力,形象生动,语言犀利,直抒胸臆,充满哲思,文情并茂,既反映了他深厚的文化底蕴,也使得他的讲话和著述言之有物,文采斐然。

如他在正定批评那些怕担风险的同志是“还没抬脚就怕摔跟头,那就寸步难行,什么事也干不成”;在宁德,他引用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访华归国之际的名言“什么都没丢,就是留下了一颗心”,来表达自己离开闽东的依依惜别之情;在浙江,他直言“在推杯换盏中放松了警惕,在小恩小惠面前丢掉了原则,在轻歌曼舞中丧失了人格,这样的例子并不鲜见。小事当慎,小节当拘,这是对领导干部的金玉良言”,等等。

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在国内外不同场合多次发表重要讲话,语言朴实生动,平中见奇,早已广为人知,深入人心。比如:用“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这样朴实的语言,来阐明每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用“雄关漫道真如铁”“人间正道是沧桑”“长风破浪会有时”三句诗词,高度凝炼中华民族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用“打铁还需自身硬”,说明加强党建的重要性;用“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概括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总要求;用“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来阐述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的道理,等等。这些已为人民大众耳熟能详、津津乐道的经典语句,和他担任总书记之前的文风特色是完全一致的。

总起来说,习近平总书记十八大前后的讲话和著述是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在实践基础、理论渊源、思想内涵、语言风格等方面具有内在的继承性和一致性,共同构成了一个科学的思想理论整体。我们认为,对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和著述,既要及时学、跟进学,第一时间学习习总书记最新发表的重要讲话,做到“学新用新”;又要深入学、系统学,深化对十八大前讲话和著述的学习研究,做到“温故知新”。

唯有追本溯源,才能探寻历史轨迹,把握思想脉络,更好地从发展的角度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把握总书记十八大前后讲话和著述的内在联系,进而在理解讲话精神上形成丰富的、立体的、历史的认识,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扎实有效地不断向深度和广度拓展。

转载自公众号: 学习时报

上一条新闻:人类为什么需要人工智能?      下一条新闻:刘汉刘维等5人被执行死刑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关闭】   
CopyRight @ www.zsxtd.com 知识性团队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站上的部分资讯、信息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邮件(2956420185@qq.com)指出,我们立即改正或删除。